“立秋”已经来临,意味着署去凉来,夏秋交替的季节,我国有句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立秋之际我们更要注重保健,特别是老年人。
立秋之际,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市妇幼保健院内科孙学保医师支招老年朋友科学的饮食起居,远离疾病的威胁:
立秋之际,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气温高、湿度大的“桑拿天”最容易令人心情烦躁,老年朋友应培养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不要总是为家务琐事纠缠,遇事保持心平气和,少生闲气,应做到“早卧早起午休”。坚持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早睡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另外,早晚天气凉爽可以有氧健康大步走、登山、打球等,但中午天热的时候应减少外出,要睡午觉,好好躺着闭目养神对于老年朋友体力和精力的恢复都是非常有益的。
此时暑热未尽,许多家庭整晚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有些人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这个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做很容易感冒。孙医师提醒: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不少面瘫患者,一般都是由于晚上睡觉不注意引起的,特别是老年朋友,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再吹空调、电扇,也不宜对着门窗睡,避免受到冷风侵袭,最好加条毯子或薄被。也有些老年朋友,稍见天有些变冷,就急忙捂得严严实实的,结果反而“捂”出火来。其实,民间流传的“春捂秋冻”的说法有一些道理,适当“秋冻”,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但初秋气温下降不明显,老年朋友应根据天气和身体情况增减衣物,特别是早晚,以免受风寒。
立秋后,天气温度会慢慢降低、空气湿度也会逐渐减少,会让老年人感到空气干燥出现皮肤瘙痒、眼干、嘴唇干裂、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也是我们常说的秋燥反应。老年人除了多补充水分以外,还需要通过饮食调养缓解症状。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素、蛋白质等物质的食物,比如:西红柿、黄瓜、冬瓜、萝卜;少吃油腻、油炸、烧烤、辛辣的食物。这样可以保持老年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更有利于秋季养生保健。
许多老年人喜欢在立秋后给身体增加营养,俗称进补,一来为了增强体质缓解由于夏季天气造成的身体消瘦,二来增加营养把身体养膘,为寒冬做好备。这样做法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现在不少老年人过度进补,易诱发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孙医师提醒:老年人要根据个人体质、合理饮食调理给身体适量进补,千万不可盲目进补,更不可过度进补。总之,秋季养生要遵循“收和养”这一原则,科学饮食起居,顺应四时才是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