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1岁半的明明(化名)宝宝来到了淮北市妇幼保健院,这个特殊的患儿因腹胀、呕吐4天辗转了多家医院,没有找到发病的原因,对症治疗也没有好转,家人带孩子到市妇幼保健院外科就诊。

市妇幼保健院外科专家孟立祥博士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仔细的查体,凭借多年的小儿外科经验,怀疑宝宝可能是吃了“水宝宝”之类的玩具,但是家长却不知情。孟博士随后立刻给明明做了腹部X片和B超检查,经验丰富的B超室姜医师,经过一番仔仔细细的检查,发现一个圆滚滚的不明物体在患儿的肠子里,像个门神一样堵住了肠管。 准确的B超验证了孟博士的想法,考虑患儿肠道内存在异物,导致肠梗阻,有肠穿孔、肠坏死的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外科团队决定为患儿紧急施行剖腹探查+肠管切开异物取出术,一番忙碌,果然从明明小肠内取出一个直径约3cm大小的红色质地绵软的水晶球,这个水晶球,就是被明明误食的“水宝宝”! 这就是明明肠梗阻的罪魁祸首!

明明的腹部X线片

水宝宝的B超

罪魁祸首“水宝宝”

孟立祥,男,副主任医师,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德国波鸿大学访问学者,泛太平洋小儿外科医师协会(PAPS)成员,亚太血管学术联盟安徽省分会青年委员。先后师从于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建生、许戈良教授,2017受邀至德国波鸿大学Marien Hospital访问学习。
熟练掌握小儿普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手术,擅长小儿外科微创手术及消化内镜技术。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在国内外小儿外科会议上发言,连续两年受邀在世界顶级小儿外科PAPS会议上发言,展示了安徽省小儿外科的水平。多次因抢救危重患儿及科普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知识,受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媒体专访。
1
水宝宝,又名海绵宝宝、吸水珠,水精灵等,一般由淀粉混合丙烯腈或丙烯酸酯制作而成,有一定的毒性,而且商家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添加一些工业色素。水宝宝遇水后会迅速胀大,在几小时内能够吸收高达自身重量50~100倍的水分,时间一长很可能会常造成肠梗阻,带来肠穿孔、肠坏死,甚至是生命危险。所以看似巧克力豆似的“水宝宝”,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一旦被误食后,“水宝宝”会变成“夺命珠”,如果不及时取出,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要提醒家长朋友千万不要随便给小孩吃不明物品。其实除了海绵宝宝,外科医生这些年从幼儿取出来异物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果冻、果核、回形针、发卡、纽扣电池、磁力珠、玩具零件等等,而这当中尤其以玩具异物对孩子的伤害更大。我们也建议家长给孩子购买玩具时,零部件越少越大越好,尽量选择尺寸大过孩子口腔的,这样才能防止孩子误吞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