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小家伙”毕业啦——市妇幼保健院康复门诊锦旗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9-04 作者: 张娉娉 浏览次数:12133
[字体:  ]

829日上午,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的医护人员都在忙碌着各自的工作,儿保康复门诊迎来了特别的一家人,妈妈抱着八个月大的孩子,爸爸手里拿着一面红色烫金字体的锦旗笑容满面地走进了诊室,“彭医生,谢谢你”。

四个月前,一对年轻的父母和患儿的奶奶,带着四个月大的孩子来到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康复门诊咨询,了解一些关于儿童康复的事情,彭金彪医生接待并详细为他们介绍了关于医院开展的儿童康复项目。彭医生从聊天中询问得知,患儿洪宝宝的家住河南省永城市,在出生时发生了重度窒息,虽然抢救成功,但还是造成了缺氧缺血性脑病,头颅CT检查结果:脑白质密度减低;眼底筛查和脑干诱发电位正常;在河南当地医院给予脑细胞营养药、高压氧及理疗等综合康复治疗两个疗程,效果欠佳;患儿仍有肌张力高、发育指标延迟等症状,家人非常紧张、焦虑,担心患儿会不会发生脑瘫,会不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正常生活……恐惧和担忧困扰着这个家庭。

患儿的父亲因工作调动来到淮北工作,来到淮北,患儿的父亲第一时间就开始打听淮北有没有做儿童康复做的好的医院,经过打听,得知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儿童康复项目,并在儿童康复领域有良好的口碑,这让患儿的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市妇幼保健院救诊。

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查体、评估等一系列常规诊疗后,彭医生发现患儿头后仰、拉起头滞后、俯卧位抬头差、无双手中线位及四肢肌张力高等症状,这些症状都和出生时窒息有关,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的一种表现,越尽早康复治疗,脑细胞塑性能力越强,早期干预训练效果越好。彭医生考虑患儿年龄小,早期干预康复效果比较好,制定了该患儿规范化早期干预训练方案,并和家长做了详细地沟通。感觉到患儿家长惶恐不安和渴望孩子健康的心理,彭医生在康复治疗开始前给家长做了心理疏导,鼓励家长配合医院制定的方案做好长期康复训练的准备。

三个多月的康复训练里,彭医生定期评估孩子的发育状况,与家长沟通患儿情况,与治疗师讨论治疗方案,在市妇幼保健院这个爱意融融的大家庭里,儿保科的医生、治疗师精湛的专业康复治疗和细致入微的生活关照,让小患儿的病情一天天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经过三个疗程的早期干预训练,小患儿进步越来越明显,给予患儿Gesell发育评估,结果显示该患儿各方面指标都已达到正常水平,这个小家伙可以“毕业”了,得知这个消息,小患儿的家人高兴的热泪盈眶,道不尽的感谢。

四个月后洪宝宝的家长特别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道:“发展医疗保健,造福儿童健康”。

据彭金彪医生介绍,市妇幼保健院康复门诊是20191月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接收病人量很多,每天来做康复训练的患儿大概在三十来人。

彭医生说:很多孩子在出生时若稍有缺氧或黄疸消退延迟等一些轻微的异常因素,不一定就会形成脑瘫。

对于表现为运动稍偏落后、姿势略有异常、拇指稍有内收,但听力、视力、智力反应都很好的孩子,大多属于轻微或轻度脑损伤,不能诊断为脑瘫。但是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也应该进行早期干预,如加强听力、视力训练,陪孩子多说话、多听一些柔和的声音等,通过感官刺激促进脑细胞发育。

对于出生时有缺氧窒息、颅内出血、早产、低体重、重度黄疸等病史,有可能发展到脑瘫的孩子,需要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减轻脑损伤,避免发展为脑瘫。绝大多数轻微或轻度脑损伤患儿,属于中枢性协调障碍,家长不必过于紧张、焦虑,这些患儿不一定都要到医院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症状较轻的孩子,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完成一些康复训练,像婴儿操、抚触、声音和光线、色彩刺激等都是很重要的早期干预方法。

症状比较明显的孩子,可到正规医院进行推拿按摩、运动训练等方法为主的康复治疗,但没有必要运用大量药物和过多的措施进行过度治疗。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康复治疗,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能恢复正常。对于那些脑瘫的患儿早期症状和体征可能不会那么明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异常症状和体征越来越明显,如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定期体检,发育评估及早期干预训练,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对患儿及早进行干预治疗,越早越好。彭医生认为,半岁以内是治疗的最好时期,早期干预训练是利用环境刺激的方法减轻和修复脑损伤病变,阻断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或防止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干预训练一般在六个月前进行,对发育异常或正常的高危儿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训练;孩子越小,脑细胞塑性能力越强,早期干预训练效果越好;3岁以后尤其是6岁以后治疗效果虽然比较差,但只要坚持功能训练和推拿按摩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仍有可能取得不错的疗效,使孩子回归社会。